无言的生命
2018-07-09 10:04:34
  • 0
  • 0
  • 0

俗话说,一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意思就是说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静默的,慎箴的,相反,却总是喋喋不休的,如知了一般。生活中,我最讨厌这样的人,和这种人在一起,无疑是一种折磨,无论是生活层面还是精神与心理方面。
    为此,我宁可一个人去散步或者独处一室,让无言替代聃吵,让静默换取生命遐思的空间。即便是依窗而坐,无所事事,听雨声虫唱、望月数星,也比听那些只有半桶水晃荡之人要强的多的多。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要拒绝开口,而是拒绝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懂装懂之人,因为与这种人在一起给生命带去的只能是无趣无味,除此之外,徒然增添了生命的些许苦楚。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会与他们同行,更不愿与他们为伍。与他们同行,就意味着生命不再属于自己,精神受到污染之外连同心理也会受到损害,严重的甚至不亚于强奸所带来的伤害。
    鲁迅先生曾说:我开口便觉得心里虚空,我沉默觉得心里踏实安稳。的确,先生的话无疑说出了我的所思所想。正是因为这样,生活中的我一般都是在沉默寡言里度过岁月中的每一天,一张碟片我可以反反复复地聆听也不觉得厌倦,一本书我可以读上百遍依然觉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再有空余世界,沾花惹草也是一种修身养性,足可以让生命飘离在时间之外!总之,生命无言,给心里带去的不止是精神品质的提升,还有领悟、思考、以及身心多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年,无论身在何处,我基本上都是选择了无言或者说默然,大部分的时间用来阅读和写作,偶尔临帖也成为我无言的替代。我始终相信诸葛孔明所写的话: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须学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确,修身养性,离不开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依赖于无言的生命和生活的选择。一个向好的生命,往往和无言携手同归,往往与精神品质相系相连,因为只有这样,生命才破茧成蝶、才傲视群雄、才遗世独立、才卓而不群、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沈从文,一个生活中拙于言谈的人,一个被大师当面羞辱的人,写出来的文字美到极致,其散文也好、小说也罢以及后来写成的关于服饰方面的专著填补了国内些许空白,成为中国现代作家里重量级的人物,文字不仅被译的最多(语种)而且得到广泛的好评。夏志清先生为此,还特别撰文,点评他的文字,说他是文字最纯真、情感最淳朴,散文是如此,连小说也是同一个时代里最出彩的。我想,沈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一来和他的经历有关、但最大关联的还是与他的性情关系最为密切。即:无言的生命!
    无言的生命,非生命的无言。沈从文先生是最好的例子,综观他的一生,可以用坎坷和磨难来概括。尤其是文革的那段岁月,不仅剥夺了他赖以生存的写作权利,还被所在单位里的领导无辜羞辱和轻谩,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伴随着他,使他身心遭受极大的损害。即便如此,面对恶劣的环境无辜的指责与不堪的遇境,他依然故我,不解释,不怒怼,以无言或者沉默处置。这样的生命值得尊敬,因为他是一座山,狂风暴雨与他只能令其更加青翠,更加接近星河灿烂!
    老实说,每一次面对这样的生命,我的心里就充满了虔敬和感叹:为什么同样的生命,差别有天壤之别呢?难道别人真的不会说,答案是否定的,既然是如此,为什么他们不说,选择无言?我想是这样的,天性是主要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和生活经历、爱好与处事、出世有关,鲁迅先生是如此,沈从文先生也是如此:即低调为人,高调做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趣、意趣、乐趣填满了岁月中的空虚,即使无言生命也自得其乐,转忧为喜!
    同样,生活中太多的经历促使我选择了无言或者更确切地说选择了燃烟煮字,更何况生命到了理智之年,沉默寡言自然而然成为常态。无言的我愿之后的岁月里成为一棵树或者一片白云,以本我的姿态成为独特的风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来装饰别人的窗口抑或茶余饭后为无言感到浑身不自在的人提供一个可以令其欢欣的话题吧!
    生命无言与人是一种快乐,生命有言与人也是一种快乐,但快乐的实质与境界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有知识的无知和没有知识的无知不在一个等级上一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